平菇菌丝后熟,即菌丝的后期再培养,指菌丝发满菌袋后,创造条件继续营养生长,以延长发菌时间,称为菌丝后熟期。
延长平菇菌丝后熟期,能够实现平菇增产,尤其是第一潮菇可呈爆发之势。基本原理是:
平菇具有适应温度范围广、发菌速度快的特点,一般在适宜温度(24~30℃)下菌袋10~15天即可完成发菌。一旦菌丝发满,受到诸如温差、光照等外来因素的影响或刺激之后,可很快现蕾出菇。但由于此时基料内生物(菌丝)量严重不足,尤其基料内部的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仅有表层菌丝扭结现蕾,出菇产量尤其是第一潮菇的产量不高,生物学效率达不到50%,导致整个栽培周期延长,占用栽培设施,投入大量管理用工以及病虫害频发等,生产效益难以有效提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菌丝后熟培养时间不足,是制约平菇产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因素。
菌丝后熟,尤其对于调配基料营养之后的栽培,更显示出该措施的高产优势。
(1)严格避光培养
自装袋播种开始,即应严格避光,尤其进入发菌棚以后。很多菇农为方便观察,习惯将棚内光照调整至明亮,大约在1000勒克斯,这是不对的。光照应调至200勒克斯,每次进棚观察时掀开草苫即可,要做到人走“光”灭。
(2)避免温差刺激
当菌丝发满菌袋以后,稍加温差刺激,菌丝即可扭结现蕾,但出菇量很小。因为菌丝是在没有充分后熟时发生的,所以最终难以有理想的出菇数量。避免温差刺激,就是根据气温条件适当调控发菌棚的温度;有条件的可安装水温空调,即可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一般要求在菌袋表面发满菌丝后,保持低温(如15℃左右)并力求稳定。夏季可适当提高至25℃。
(3)湿度低而稳定
为保证发菌成功,应尽量降低空气湿度,一般保持在60%以下。但是,夏季潮湿多雨,很难达到该要求,可顺其自然,但应力求稳定,不使菌袋接受高高低低的湿度刺激,以保证菌丝后熟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