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又名粟夜盗虫、行军虫,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害虫,除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
本文谈谈黏虫的为害症状有哪些,以及怎样防治黏虫,供参考。
一、黏虫的为害症状
黏虫食性极杂,寄主植物达17科以上,但最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为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
野生寄主以狗尾草、蟋蟀草、画眉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为主。幼虫为害作物时,1、2龄多潜入心叶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现枯黄色斑痕。
黏虫3龄以后由叶片边缘咬食,把叶片吃成大小不等的缺口,龄期较大的幼虫除为害叶部外,还为害茎、穗,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一空,形成光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而成为重要农业害虫。
二、怎样防治黏虫
(1)防治成虫,降低产卵量
①草把诱杀:利用成虫在禾谷类作物的产卵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诱其产卵,每亩6~9个,3~5天更换一次,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②用糖醋盆、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压低虫口密度。
③每亩悬挂一个黏虫性诱芯诱捕器,诱杀产卵成虫。
(2)防治幼虫,减轻为害
在黏虫2~3龄幼虫的高峰期,当每平方米麦田有幼虫15头或百株玉米虫口达30头左右时进行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甲维盐乳油120~180毫升/公顷进行防治。
(3)建封锁带,防止转移
在小麦收后,黏虫幼虫迁向玉米田为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挖深沟,阻止其继续迁移;或者撒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者在小麦、玉米田撒施辛硫磷毒土,建立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