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薹采后的储藏保鲜问题

2024-06-12

蒜薹是大蒜抽生出的花茎,主产区蒜薹的收获期一般集中在4~6月份,采收后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最多能存一周。如长期保存,有两大难题:

一是薹梢霉变。蒜薹的薹梢部位虽然几乎没有食用价值,但却最易受灰霉菌、链格孢霉等多种病原真菌侵染,且多在田间采收前就已经被真菌孢子侵染,储藏期间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则迅速繁殖扩散,传染力极强,不仅在薹梢发病,甚至扩展至薹茎中部、根部,出现霉烂症状,导致整袋蒜薹发病,俗称“烂窝病”,严重时可致整库蒜薹霉烂。

二是薹苞膨大、薹茎老化、变黄。蒜薹薹苞是花茎顶端的总苞,其生物学作用是开花结果。在蒜薹采收后,薹苞处于发育旺盛阶段,随着储藏期的延长,薹苞会发生膨大,而薹茎的营养成分和水分则不断向薹苞转移,使得薹茎自身发生纤维化、黄化,丧失食用价值。

蒜薹采后的储藏保鲜问题

近年来,随着蒜薹储藏技术的发展,产业中逐渐形成了“冷库+保鲜袋+保鲜剂”的保鲜模式,即冷库冰温储存控制温度,对老化和霉变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保鲜袋调节湿度和气体成分,结合低温能有效控制老化和黄化;保鲜剂蘸梢或喷梢处理(只处理最易最先霉变的薹梢部分),结合低温能有效控制霉变。

目前,主产区常用的保鲜剂多为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复配乳剂。咪鲜胺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多用在蒜薹入储前或库内预冷期间,进行蘸梢或喷梢,晾干后装袋,达到抑菌防腐目的,同时兼有对薹梢保绿防衰的作用。

蒜薹采后的储藏保鲜

常见处理流程是:对蒜薹进行保鲜剂蘸梢或喷稍处理后进行预冷,预冷后装入保鲜袋进冷库储存;对于出口蒜薹,一般在出库后、出口前还会进行一次初加工,即切掉薹梢部分。采用这种模式,蒜薹的储藏期已能延长到8~10个月(红薹8个月,白薹10个月),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对蒜薹供应的长期需求,也促进了产业减损增收。

现阶段,除当地鲜销和短期储存的蒜薹外,大部分蒜薹(包括出口蒜薹)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方式储藏的。由于市场、贸易等因素需要长期储藏或长途运输的蒜薹,如不使用保鲜剂处理,储藏期很短,且损失率较高,所以现阶段蒜薹储藏保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保鲜剂。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收储运环节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2016年开展蒜薹中咪鲜胺安全性专题评估,从咪鲜胺残留代谢情况上看,冷库条件下储藏期降解率可达90%,残留量远低于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使用限量》中咪鲜胺在菜薹上的限量2mg/kg,风险完全是可接受的。

与《蒜薹采后的储藏保鲜问题》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