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花菇与常规袋栽季菇不同的是,当菌丝长满袋后,不经脱袋,直接搬入菇棚,不脱袋有利于加大菌袋的温差和湿差。
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区,有利于保护菌筒免受低温的影响而延长转色的时间。同时,可以使菌筒不易脱水,在头批菇采收前,可免去灌水操作的麻烦。
一、刺孔增氧
在发菌期间,应及时刺孔增氧,通常刺孔3次:
第1次在接种15天左右,菌丝圈长8~10厘米时,每穴离菌丝圈外围2厘米处,向内斜刺4~6个孔。
第2次在菌丝圈完全相连后,每穴刺8~10孔。
第3次在菌丝长满袋时,在菌丝发透的部位均匀刺20~40个孔。刺孔后菌丝呼吸作用加强,袋温高于室温2~3℃。因此,当室温达到28℃时,停止刺孔,以防烧菌;刺孔后要通风降温,减少堆叠层次,摆稀菌袋。
二、菌袋上架
在菌筒表面形成红棕色菌膜时,可将菌袋搬入菇棚的菇架上,横放在各层纵横设置的小竹竿上,袋间距保持5~8厘米,使出菇时不至互相挤压而变形。菇棚内地面应先铺覆干的粗沙或盖地膜,以减少因地面的土壤水分蒸发而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棚顶的覆盖物适当加厚,防止阳光直射。
菌袋排放后,放下菇架四周的薄膜,以保温保湿,并定期通风。经昼夜温差、低温等刺激后,会逐渐出现菇蕾。
三、适时开孔
当菇长至1~1.5厘米时,剪去菇蕾周围3/4的薄膜,让菇蕾从孔口向外长出。菇蕾发生过密时,要留优去劣,每个菌袋留4~6朵分布均匀、生长健壮的菇蕾即可,以提高质量。
四、调控生态条件
菇蕾生长初期,白天盖膜,夜间揭膜,以加大温差刺激,促使健壮生长。当幼菇长至2.5~3厘米时,疏稀棚顶覆盖物,增加散射光,温度保持在8~1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5%左右。水分管理,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
除了温度过低或雨天需要及时盖膜外,菇架四周悬挂的薄膜,不论昼夜要全揭开,通过低温漫射光和干燥的微风等刺激,促进花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