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产地分布,附子的药用价值和生物学特征

2023-12-10

附子又名乌头、川乌,俗称乌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本文为大家介绍附子的产地分布,以及附子的药用价值及其生物学特征。

一、附子的产地分布

附子的产地分布

附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被列为攻治疾病的重要药物,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全国多数省份有栽种。

陕西汉中为全国附子生产基地之一,有三百多年栽培历史,多实行药、粮、菜间作套种,最高年收购量450万公斤。

乌头栽培技术不高,但是附子加工技术性很强,一般人员不易掌握,所以种植地区有其局限性。

二、附子的药用价值

附子的药用价值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具有强心、温阳、祛寒湿功能。主治亡阳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生品有剧毒,未经加工炮制不可内服。

三、附子的生物学特性

附子的生物学特性

附子适应性强,对气候条件虽要求不严,但喜欢生长在凉爽的环境条件,怕高温,有一定的耐寒性。据报道,附子在地温9℃以上时萌发出苗,气温13℃~14℃时植株生长最快,地温27℃左右时块根生长最快。宿存块根在-10℃以下能安全越冬。生育期喜温润环境,干旱时块根的生长发育缓慢,湿度过大或积水易引起烂根或诱发病害,特别是高温多湿,烂根及根腐病为害严重。

附子要求充足的光照,应选向阳地块栽培,阳光充足,光合作用旺盛,病害少,产量高。在生长后期高温强光,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枯萎死亡。在年降雨量800~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3.7℃~16.3℃,日照时数在900~1500小时的坝区或山区均可栽培。栽培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产量高。黏土、低洼地不宜栽种。忌连作,轮作以水稻、玉米为前作更好。一般于翌年2月中下旬幼苗出土,3月上中旬抽茎,3月中下旬开始长出侧生块根(小子根),5~6月块根膨大较快,7月下旬即可采收加工。

与《附子的产地分布,附子的药用价值和生物学特征》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