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
一、玉米丝黑穗病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播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
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条件
1、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2、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据报道,如果以病株率来反映菌量,那么土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约增长10倍。
3、使用未腐熟的厩肥。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沟施带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1.1%。
4、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四、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含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一96%。
但烯唑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因此在使用含有烯唑醇成分的种衣剂时,要适时晚播避开低温,同时播种深度不能超过3cm。
目前戊唑醇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中使用最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