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一、小麦赤霉病的诱发病原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和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
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
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
3、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
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