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刺蛾别名刺蛾、洋辣子、八角虫。属鳞翅目刺蛾科寄主有柑橘、芒果、杨梅、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榆等多种果木。
黄刺蛾以幼虫在叶片背面群聚危害,后分散危害,将叶片食光,仅剩下枝条和叶柄,甚至造成植株枯死。
黄刺蛾在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江、浙、皖、沪等长江流域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在年发生1代的宁夏灵武、陕西宝鸡等地,翌年5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蛹期约15天。6月中旬成虫陆续羽化,羽化期可至7月中旬,羽化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下旬田间可见幼虫,7~8月为幼虫发生为害的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在树干上吐丝结茧越冬。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具有趋光性,白天静伏于叶背,夜晚活动。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片背面,每雌产卵50~60粒,常数十粒集中连片,卵期7~8天。
初孵幼虫先群集于叶片上食害叶片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上表皮,使叶片出现圆形筛网状的透明小斑;幼虫稍大后即分散为害,4龄后幼虫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或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幼虫共7龄,幼虫期22~33天。
初孵幼虫浅黄色,后变为黄色或黄绿色。低龄幼虫背面无哑铃形斑纹,随虫龄增加、虫体长大,哑铃形斑纹逐渐明显,色泽从开始的浅蓝色逐渐变为浅褐色、黄褐色至老熟后的紫褐色。刚结的茧白色、柔软,具黏性,紧贴于树枝等固体表面,几小时后变为灰色硬壳,最后茧表面形成白、褐相间的纵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