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是鞘翅目、叩甲科幼虫的统称。下面我们谈谈金针虫的发生与为害特点,以及如何防治金针虫等问题。
一、怎样识别金针虫?
金针虫俗称钢丝虫、芨芨虫,一般体形细长或扁平、圆筒形,体表坚硬;体色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一般体长25~30毫米,体宽1.3~2.0毫米。尾节有的分叉,有的呈圆锥形。
二、金针虫的发生与为害特点
为害农作物的金针虫主要发生于旱作田块、水浇地也有分布,咬食播下萌发的种子,幼苗长大后为害分蘖节、根、茎等成纤维状,也可钻入茎内、大粒种子或马铃薯块茎内,造成缺苗、减产和降低农作物品质。
金针虫对玉米的为害主要是钻入播下的种子,咬食胚乳,使玉米种子仅留下空壳而不能发芽;同时为害玉米幼苗的须根、主根和根茎节,使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三、如何防治金针虫?
种子处理。可以使用种衣剂或采用药剂拌种、闷种。
土壤处理。可将农药均匀撒施或喷雾于地面,然后犁入土中,或将农药与粪肥、肥料混合施入,也可将颗粒剂与种子混合施入,以及用毒土盖种、条施、沟施或穴施等。
生物防治:施用乳状菌和卵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乳状菌的用量是每亩1.5千克菌粉,卵孢白僵菌的用量是每平方米2.0×109孢子,效果可持续1年以上。
四、金针虫的生活习性
金针虫的生活史较长,因不同种类而不同,常需2~4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厘米间。
金针虫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如沟金针虫当春季10厘米土温为10℃左右时开始活动、为害,15℃左右时为害最重;当10厘米土温上升至20℃以上时,则又下潜至15厘米以下的深层栖息、越夏,秋季又升到土表层活动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