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最主要的寄主是玉米、小麦、棉花及各种茄果类蔬菜等,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害虫。本文介绍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同时谈谈棉铃虫的为害症状与防治问题。
一、棉铃虫的生活习性
棉铃虫发生代数因气候条件及地区而异,在甘肃一般1年发生3~4代,以蛹在4~7厘米的土层中越冬。
越冬蛹于翌年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一代幼虫始期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中旬,成虫在7月下旬出现;第二代幼虫始期为7月下旬末,盛期为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始期8月下旬,盛期9月中旬,9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第一代主要为害小麦、辣椒、豌豆、苜蓿等早春作物,第二、三代为害玉米、棉花和番茄。各代历期30~40天。
二、棉铃虫的为害症状
棉铃虫幼虫取食玉米叶片,自叶缘向内取食,呈孔洞或呈缺刻状,严重时仅剩主脉和叶柄或咬断玉米心叶,造成枯心。叶片上为害造成的虫孔和玉米螟为害极为相似,但孔粗大,边缘不整齐,常见粒状粪便。幼虫可转株为害,为害果穗取食嫩粒,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还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三、怎样防治棉铃虫
(1)农业防治措施
①安放频振式杀虫灯或悬挂棉铃虫性引诱剂;②于玉米果穗花丝已授粉变红开始萎蔫时,人工剪除玉米果穗顶部苞叶空尖及花丝;③成虫高峰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有驱避成虫产卵的作用。
(2)生物药剂防治
3龄前叶面喷洒0.3%印楝素乳油300毫升/公顷或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bt乳剂500~800倍液喷雾。
(3)化学药剂防治
苗期棉铃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棉铃虫3龄期,3龄前叶面喷洒40%氯虫•嗪水分散粒剂60~72克/公顷,成5%甲维盐乳油120~180毫升/公顷,或6月下旬在玉米心叶中撒施杀虫颗粒剂,药剂及使用方法同玉米螟。
四、棉铃虫的形态特征
棉铃虫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幼虫体色变异较大,由淡绿至黑紫色,以绿色及红褐色为主。老熟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背线明显,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第5至第7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