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其传播途径是什么?

2024-02-13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毒性病害,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感染矮花叶病,尤以幼苗期到抽雄前易受感染。

本文谈谈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以及玉米矮花叶病传播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供参考。

一、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症状

感病玉米首先从上部叶片的叶基部沿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浓绿色斑驳或花叶症状,进而发展为黄绿相间的条纹。

受害植株常出现矮化,其矮化程度取决于病毒侵染时植株的生育阶段,病毒侵入越早植株矮化越明显。严重的可影响拔节、抽雄,结实减少,甚至成为空秆。

二、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播途径

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播途径

引起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是两种病毒,甘蔗花叶病和玉米矮花叶病毒,其中甘蔗花叶病是我国的主要毒源。这种病毒的粒体呈线状,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玉米矮花叶病的田间初侵染主要是种子带毒,田间再侵染主要靠蚜虫或叶片摩擦传播。当蚜虫刺吸带毒玉米植株和越冬杂草后,即成为带毒媒介虫体,再刺吸健康玉米植株后就可传毒感染、发病,并在田间扩散流行。

三、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1)农业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清除田间杂草,并结合间苗、定苗,对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尽可能减少初侵染源数量。健身栽培、合理肥水管理、中耕,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推广地膜覆盖种植,可对蚜虫产生驱避作用,减少蚜虫对玉米的传毒概率,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②建立无病种子繁殖基地,繁殖自交系和配制杂交种都应在无病区或轻病区进行,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繁殖的种子不携带矮花叶病毒,减少初侵染来源,以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2)药剂防治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和定苗前,用10%吡虫啉450克/公顷,25克/升溴氰菌酯乳油进行田间喷雾,对早春繁殖场所进行喷药灭蚜工作,减少向玉米田迁飞的蚜虫数量从而达到防病效果。播种前,也可选用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包衣,或70%吡虫啉可分散粉剂拌种。

四、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因素

影响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玉米品种、毒源、介体蚜虫的数量和气候等,这些因素决定着病害的发生程度:

①品种抗病性:栽培品种的抗病性是决定矮花叶病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

②毒源和蚜虫数量:蚜虫是矮花叶病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田间蚜虫的活动及毒源量多少与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③栽培和环境条件:栽培方式对病害的流行有显著的影响,如播种期、栽培方式等。

④气候因素:气候对传毒蚜虫的发生消长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回暖早对蚜虫的繁殖和迁移为害有利,辗转传毒的概率大,因而发病就重。

与《怎样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其传播途径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